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的长度单位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的长度单位——里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陈连洛 古代长度单位“里”,与现今通用长度单位“里”的计量基准不同。中国古代各朝官尺

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的长度单位——里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陈连洛

古代长度单位“里”,与现今通用长度单位“里”的计量基准不同。中国古代各朝官尺计量基准有异。本文以大同永固陵制为据,认为古“里”所用尺度一直以“营造尺”为基准,1古里相当于现今576m。笔者认为,在考古中应采用“营造尺”为基准,或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才是较为科学准确的做法。

里,作为一种长度单位,自古以来一直沿用。然而,古里长度当今几许,却也众说难一。

关于古里制,史书和古籍中多有记载,并有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探讨与研究,今人认识也已趋统一,即除周里系以周尺8尺为步,300步为1里外,其余则如吴慧在《新编简明中国度量衡通史》中所说:“唐以前六尺为步,三百步一里,一里为一千八百尺;唐开始,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一里仍为一千八百尺。”[1](P106)所存在的问题是,各家以前的考证主要是以各代存世古尺(或官尺)为据。但由于各代官尺的不断变化,所考证之里长也随着变化,如汉代一里合今414m,北魏一里合今418.5m或419.61m,北周一里合今442.41m,唐代则小里为442.5m,大里为531m,宋代一里为今559.872m,清代一里则为今天的576m。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区,因为古人记述步尺时,除《金史》等少数史籍外,多记其为尺,却未明其为何尺,故而造成今人理解与判断上的不一致。正如冻国栋在《二十世纪唐代商业史研究述评》中所讲:“这里存在的问题仍然在于唐尺长度的判断。学术界关于唐尺与唐代亩里制的研究,成绩是突出的,但分歧亦甚大。这一课题的新进展将有待于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发现”[2]。本文以古规制记载,结合大同考古成果,探讨古代的长度单位—里的度量基准。

一、从永固陵制看北魏的里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北25km的寺儿梁(即北魏时平城之方山)上,有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墓,号曰永固陵,保存尚好。《魏书》中有其详细的规制记载,含有计里所需之丈尺与步。此陵又已经考古发掘,古今数据齐全,两相对照,则很有可能会解决上述难题。讨论如下:

《魏书·冯太后传》卷十三中记载:冯太后死后葬于永固陵,该陵“内则方丈,外裁掩坎,脱于孝子之心有所不尽者,室中可二丈,坟不得过三十余步。今以山陵万世所仰,复广为六十步。”[3](卷13,P330)这条文献中明确记述其规制为坟广六十步,内室(长)二丈。此制与汉武帝墓之内室规制“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相仿。1976年,大同市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对永固陵进行了发掘清理。在要子瑾主编的《大同市志》中,记载该陵的情况为:“现存墓冢封土高大,坐北向南,高22.87m,墓底呈方形,南北长117m,东西宽124m。墓室建于墓冢中心,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全长 23.5m。主室(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宽敞……南北长6.4m,东西宽6.83m,高7.3m。”[4](P1593)

以上古今两组数据相互对照,便可知建陵所用尺、步长度当今几许。先说陵墓之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畅耕先生在《魏都平城考》中曾指出:“北魏时的步长,据方山永固陵,‘广为六十步',约为今120m,则步长约2m。”[5](P27)此系约数,准确计之,则“广为六十步”等于“南北长117m”,合步长1.95m。又,古以六尺为步,折合尺长应为今0.325m。再看内室:“室中可二丈”等于“南北长 6.4m”。二丈者,即20尺,折合尺长为今0.32m。六尺为步,合步长应为1.92m。两组数据相较,仅有微小差别,说明数据可靠,所据尺度标准一致。至于据坟丘所计数稍大,当是历经千余年风雨,封土滑落所造成,故应以内室所计为准,即尺长0.32m。从《魏书》的《广阳王嘉传》、《高闾传》和《高聪传》可知,北魏时同样以三百步为里,则1里为576m。此数与《汉语大字典》“里”之注4:“旧营造库平制1800尺为1里,合公制0.576km”完全一致。

二、营造尺与营造里

在北魏时,据有关文献记载,有前、中、后三种尺,其长度则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后所附、摘自矩斋《古尺考》的“历代尺度比较表”中提供的“后魏中尺”长0.m为准,并按《隋书》卷十六《律历上》所记之后魏前、中、后尺的比例关系,计之可知前尺当为0.m,后尺则长0.m。那么,永固陵建陵所用为何非此三尺之一,而却用长为0.32m之尺?此又为何尺?《辞源》1979年版1667页解释:“步,旧以营造尺五尺为步。”《金史·食货志》:“量田,以营造尺五尺为步。”[6](卷47,P1043)上述两则史料均提到了计步之尺为“营造尺”。《辞源》1979年版1960页解释:“营造尺,唐以来,历朝工部营造用的尺,也称部尺,俗叫鲁班尺。一营造尺合0.32m。”《续文献通考》卷一○八《乐考·度量衡》:“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班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古所谓车工尺。”据此说,既为“鲁班尺”,其来历当更早,为历代相传沿用至唐,而非唐时始用。因此,永固陵所用尺长与此相合,应非偶然,说明在北魏时同样使用了“营造尺”。此外,它还说明古代计步计里,就是以营造尺为准,而非其它尺,故在此且称此里制为“营造里”。再者,若以北魏三尺分别计里,则会在一朝之中,出现三个里制,似也不尽合理。又据《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古尺》知,明清时的营造尺均长0.32m。这可否说明,营造尺(鲁班尺)从北魏到明清,其长度始终一致。抑或此尺自鲁班始用,此后一直系师徒相传,为工匠所专用,象天文尺一样自成系统,虽历经各朝各代,而其长度却始终如一,保持不变。

文章来源:《中国计量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jldxxbzz.cn/zonghexinwen/2022/0422/1042.html



上一篇:都说名师出高徒,来认识一下社科院与杜兰大学
下一篇:计量大学学报参考文献代码(计量大学学报)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投稿 |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编辑部|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